5月18日下午,在2025中国贵州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交易会“助力‘富矿精开’ 建设能源强省”学术会议上,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中林以《高熵能源与传感》为题作主旨报告。
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中林
从“熵”出发:重新定义能源的“高”与“低”
“我们常说的石油、煤炭、水电、太阳能,都是高密度、高质量的‘低熵能源’(即化石能源)——它们像被‘打包’的高密度能量块,容易利用却不可再生,也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因。”王中林院士阐释了“高熵能源”这个核心概念。他指出,与“低熵能源”相对的“高熵能源”,是散落在环境中的碎片化能量,比如微风、震动、水波、光伏、生物能等,它们分布广、量级大、密度小却难以收集,“但人工智能时代万物互联需要海量分布式传感装置,而这些装置需要能源驱动——高熵能源的价值,正是通过纳米发电机等技术,将‘无用’的环境能量转化为‘可用’的微能源,为传感网络‘续航’。”
在他看来,摩擦纳米发电机技术将成为高熵能源应用的关键抓手,未来在能源互联网、智能电网、物联网乃至生物医学领域,都可能掀起一场“微纳能源革命”。“传统能源解决的是‘大需求’,高熵能源则填补‘小缺口’,两者互补,才能构建更可持续的能源体系。”
产学研“脱钩”待解:博览会是“双向镜子”
谈及本次博览会的意义,王中林院士用“双向镜子”形容其价值:“一边照见产业需求,一边照见学术可能。”他坦言,长期以来学界与产业存在“脱钩”——学界研究的技术产业用不上,产业急需突破的瓶颈学界不了解。“这次博览会供需完全市场化,企业带着‘卡脖子’问题来,学者带着‘能落地’的成果来,面对面碰撞,能加速技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‘最后一公里’。”
他以贵州能源产业为例指出:“贵州有复杂的采矿条件、有限的矿产存量,需要智能化程度更高的安全生产设备。我们研发的微小传感装置和自供能技术,若能与当地大型装备结合,既能提升安全系数,又能助力‘富矿精开’的可持续目标。这种‘大装置+微技术’的结合,正是博览会推动产学研协同的典型场景。”
贵州能源转型:传统与新兴要“手拉手”走
“贵州地貌复杂,却也藏着‘新机遇’。”当被问及贵州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前景时,王中林院士的目光落在“传统”与“新兴”的平衡上。他强调,贵州当前以煤为主导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,但必须推动“煤的高效利用”——“不能‘挖完了事’,要通过技术升级提升煤炭转化效率,减少碳排放,为转型争取时间。”
同时,他看好贵州新能源的潜力:“新能源不是要‘取代’传统能源,而是‘搭把手’。比如分布式能源可以解决局部供电问题,不必强求‘并网’;高熵能源能为矿山传感设备供能,降低对传统电力的依赖。两者平行发展,有机结合,才能支撑贵州能源的可持续发展。”